全球塑膠治理的新浪潮:從回收迷思到制度變革
全球塑膠治理的新浪潮:從回收迷思到制度變革
2024.12.06 18:00
作者:林慶儒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在韓國釜山結束,雖然各國代表在會議的最後還是沒能解決分歧,大會宣布將再重啟會議,但也讓各國更重視這個議題,許多人對於塑膠減產以及限制一次性塑膠的政策方向表達出高度的認同。然而,在邁向無塑未來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面對技術與政策的挑戰,更要突破現有回收體系的根本限制。
回收體系的困境
「回收」這個看似簡單的環保行為,實際上充滿著混亂與矛盾。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不同的回收標準,回收公司的處理流程也都有各自,所以同樣的物品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回收規則。
而且許多自稱「可回收」的塑膠製品,實際上可能無法進入「回收」的流程當中,箇中原因除了技術上的限制外,許多塑膠廢棄物的回收價值也不高,也會大大的降低回收業者處理的意願。

從源頭思考解方
面對這個全球性的衝擊,許多國家都開始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生產者責任制
- 要求企業承擔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環境成本
- 促使製造商重新思考產品設計與包裝方式
循環設計革新
- 開發完全可分解或可重複使用的材料
- 推動產品設計標準化,提高回收可行性
法規框架重構
- 制定統一的回收標準
- 建立跨區域合作機制
- 強化企業環境責任
全球治理新趨勢
2024年全球塑膠公約的簽署,標誌著國際社會在塑膠污染治理上邁入新階段。
這份公約不僅要求各國採取具體行動,更強調:
- 建立全球統一的塑膠管理標準
- 促進跨國技術合作與經驗分享
- 確保環境正義,避免污染轉移
- 推動綠色轉型的公平性
未來展望
面對塑膠污染的全球性挑戰,單純依賴回收已經不足以應對。我們需要更全面的系統變革,從生產端的設計創新到消費端的行為改變,建立真正可持續的塑膠治理模式。這不僅是環境保護的需要,更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