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價新時代,排碳需要付費??企業如何因應

碳定價新時代,排碳需要付費??企業如何因應


2024.09.13   10:00

作者:林慶儒



8月底,環境部召開記者會宣布碳費三項子法,預告台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的時代。事實上,排碳付費的機制在許多國家已行之有年,為什麼企業需要支付這些費用??碳定價的出現又將如何促進企業減碳??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讓我們介紹"碳定價",這是一種用經濟手段因應氣候變遷的工具,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由政府給每單位的溫室氣體(通常是一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定一個價格,將經濟成本附加在溫室氣體排放中,企業需要依據自身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支付相應的費用,這樣的機制促使企業或組織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碳定價機制的兩種形式:


1. 碳稅(費):

碳稅(費)是針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活動(如:燃燒化石燃料)所徵收的環境稅(費用)。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價格的制定推動低碳經濟的轉型。政府針對每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通常是一噸二氧化碳當量)徵收的固定稅(費)率,排放量越大的企業或組織需要支付更多的碳稅(費),藉此提高高碳排活動的成本,促進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並鼓勵企業和個人使用清潔能源或效能更高的技術。


2.碳交易:

碳交易又分為總量管制(強制性)市場與碳信用(自願性)市場,在總量管制的機制下,政府會設置排放總量的上限並分配排放配額。若企業的排放量超過配額,就需要另外購買配額來補足;若少於配額,則可以將多餘的配額就可以賣給其他企業,通過排放配額的限制鼓勵各國企業節能減碳。


而碳信用市場則是由企業自願執行減碳專案,如:植樹造林、更換節能設備、碳捕捉、發展綠電等。企業通過專案執行並向政府或認證機構申請對應的減碳額度,獲得的減碳額度可用於抵銷企業自身的排放,也可以把這些額度拿去交易,價格就由市場機制來決定。


目前歐盟碳交易體系、加州碳排放交易體系、瑞典碳稅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碳定價機制。


另外企業自己也可以在組織內部進行碳定價,即是"內部碳定價'"。企業為自身的排碳制定價格,內部的碳價會直接納入經營、投資和財務決策中。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企業因應未來的氣候變遷風險,更能促進減排行動。

內部碳定價目前有以下形式:


  • 隱含碳價

不會直接收取費用,而是評估企業在減碳投資、製程改良、設備更新等永續策略的成效,持續調整未來的減碳項目和政策方針。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不會因為外部的排放成本對企業的財務經營上造成直接衝擊。


  • 影子碳價

在企業的投資和財務決策中加入假設的碳價,實際上不會支付任何費用。這種方法將碳價視為影響投資報酬率的重要因素,使企業在研發、採購、建廠等決策時也需要考慮碳價,進而實現減排目標。


  • 內部碳費

企業在內部制定碳價,並納入企業的內部成本。這個機制可以直接體現碳成本,促進企業各部門的節能行為,達到減少碳排的效果。


碳定價制度如何促進企業減碳?


對企業而言,自身的排放量越大,需要支付的環境成本就越高,碳定價機制會讓環境成本回歸到排放者身上。因此,企業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減碳策略來降低支付的費用,以此達到減排的目的。排放費用的增加,會驅使企業更積極地尋求對環境友善的製程,如提高能源效率、開發潔淨能源等。此外,碳定價還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開發低碳產品和技術的意願,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當然,要使碳定價制度發揮最大的作用,還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碳市場機制,嚴格監管碳交易行為,對碳排放進行監測和控制。企業則需要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碳交易活動。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加強對碳定價制度的宣傳和推廣,形成全社會共識。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碳定價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有效工具,更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建立一個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