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費率出爐,綠色通膨是否真的來臨?
碳費費率出爐,綠色通膨是否真的來臨?
2024.10.11 16:40
作者:林慶儒

台灣即將於2026年實施碳費制度,每噸300元的起始費率已於10月7日正式定案。這項政策不僅牽動產業發展,更可能影響整體經濟,在審議過程中" 綠色通膨" 的疑慮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將深入探討碳費制度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綠色通膨是否真的會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碳費帶動"綠色通膨"??
企業為了要推動淨零轉型,在生產、原物料、能資源等方面需要投入資金改良,以達到減碳的目的。當然這些轉型也會提高生產成本,以至於成本可能反映到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進一步帶動物價的通膨。
一旦開始收取碳費,衝擊最大的便是高碳排的企業,而為了要能緩解碳費成本帶來的衝擊,通常會將成本轉嫁給下游的供應鏈或是消費者。但是這樣的成本轉移是否會如同外界所擔心的那樣,引發未來物價的高度通膨?
以房價為例,由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碳費開徵即使用 300元的起始費率計算,對房價的影響也僅僅只有0.1%~0.2%,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政府如何去面對?
雖然目前碳費影響整體物價可能不多,但未來碳費的調漲及影響到的產業別只會越來越多,政府的政策還是要能夠降低碳費徵收產生的負面影響。
像是台灣實施的綠電躉購制度,由政府保證長期收購綠電,用以鼓勵太陽能板的裝設,透過每度電定價收購,減輕企業購買及維護設備的負擔,或是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補貼再生能源或稅收優惠,除了降低成本、鼓勵投資,還能穩定再生能源的價格並滿足市場需求,這些政策措施都有助於緩解綠色通膨。
在全球淨零轉型的大趨勢下,綠色通膨似乎難以完全避免。但影響程度取決於各產業的市場及競爭力 。長遠來看,淨零政策是推動永續轉型的重要因素,減碳技術的成熟與綠能的成長 ,還是能讓企業有望在實現減排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而政府的角色也至關重要,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與配套,讓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同時兼顧減碳與企業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