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的退與進:永續發展的政經博弈

ESG的退與進:永續發展的政經博弈


2025.03.07    16:30

作者:徐秋銘

理想幻滅:現實下的反ESG浪潮


在去年反ESG的浪潮中,因為川普的回歸又補上一腳,除了反ESG浪潮以外,粗暴的關稅政策使CBAM淪為變相的貿易壁壘,反而喪失了歐盟在永續發展的話語權,一切還是擺脫不了『政治與妥協』,即便是高尚的歐洲也是一樣。


這凸顯了原先訂定從企業做起的目標失去約束力,在全球產業普遍不振的環境中,企業投入高額的轉型成本卻無立即顯現的效益,讓ESG與商業獲利形同脫鉤,歐盟在內憂外患的逼迫下不得不做出調整,雖說是把時程延後、規模降低,實則預留後續修正、偏擺的空間,因為政治從來就不是永遠的,在任時掌握權力獲得利益才是實在。

中國的崛起:專制效率下的永續優勢


相較之下,中國在永續發展上可能逐步追上甚至領先。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中國在減碳目標上反而更容易展現成效。憑藉豐富的資源與龐大內需市場,中國在成本面本就較歐美具優勢。隨著全球供應鏈在地化需求提升,過往的高耗能高碳排設備與製程也將藉由技術迭代更新。再加上內捲文化與專制政權的推動,中國很可能藉此契機擺脫世界工廠的角色,躍升為永續發展的領先者。


而台灣在永續的發展可以說是全球的前段班,政府近年也透過調整組織型態與法規來因應國際潮流。但在歐美局勢驟變,永續腳步退縮的情況下,台灣又沒有實力成為領頭羊。這種情況下,為了降低沉默成本以及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勢必也會放緩腳步,但口號已經喊出了怎麼收回?台灣是民粹的社會,通常喊是一件事,但做又是一件事,台灣的政令法規『重重舉起,輕輕放下』的情況屢見不鮮。可預期,國內的企業對ESG議題的推動意願與力道會隨著政策與市場需求而放緩,自己能活下來才是當務之急。

全球供應鏈的新常態:ESG的潛藏可能


當前ESG或許會放緩,卻不會就此沉寂,全球在地化的趨勢雖從疫情與關稅戰開始延燒,但仍將會回到過往紅色供應鏈的循環態勢,當先進國家長期面對勞力密集與高度污染所累積的社會壓力,最終仍是透過貿易手段將這些壓力移轉至中國、東南亞、印度、非洲,再以一手以量制價的砍價、一手要求產品須符合環保與人權的規範,層層剝削來滿足先進國家自認為崇高的價值觀,因此就算不談拯救地球的長遠理想,ESG的需求仍會存在商業活動中,而台灣則會一直扮演著紅色供應鏈的中繼站。


企業的因應之道:紮根永續的基礎


康宇的服務將讓企業先將繁瑣艱深的ESG焦點轉移到企業永續的生存及轉型服務,共同度過虛渺未知的局勢變化,同時鍛鍊企業堅固的體質,不增加過多的負擔又能儲備基礎的ESG架構,唯有蹲好腳步才能迅速應對未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