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落幕!對台灣的影響是如何??
COP29落幕!對台灣的影響是如何??
2024.12.13 10:30
作者:張凱迪
COP29高峰會議結束!
COP29(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於2024年在亞塞拜然落幕,各國針對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目標及資源分配進行了深入討論。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包括提升氣候融資目標、明確國際碳市場規範以及促進清潔能源與氫能技術的推廣。然而,化石燃料補貼的逐步淘汰及能源轉型的具體步驟仍未達成共識,凸顯各國間的利益衝突與執行挑戰。
這場會議除了加速國際碳交易市場的運作外,也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部分減碳資金的承諾,試圖平衡全球南北方的不平等問題。在全球氣候壓力日益加劇的背景下,COP29結果既是進展,也是提醒實現氣候目標需要更緊密的合作和具體的執行計劃。對於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台灣來說,這些決策意味著貿易政策的變動與能源結構轉型的迫切需求。

COP29主要成果
- 氣候融資與碳市場:全球氣候融資目標提升至2035年前每年3000億美元,但仍未達開發中國家1.3兆美元的需求,且缺乏具體執行機制。
- 《巴黎協定》第6.4條正式啟動:確立全球統一碳信用市場機制,推動國家間碳交易與國際碳市場透明度。
- 氣候融資與綠色投資: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在2024年預計突破2兆美元,涵蓋綠氫技術發展和再生能源基礎建設,特別是氫能及甲烷減排目標的推動。
- 能源轉型與減碳挑戰:各國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方面未達成一致,成為脫碳的一大障礙。補貼的存在使化石燃料價格較低,扭曲市場,減緩清潔能源的推廣。
- 綠電發展需要加速:再生能源技術和配套基礎設施(如電網、儲能系統)的發展速度,無法滿足快速減碳的需求。
台灣面臨的挑戰
- 參與全球碳市場的能力:儘管台灣非《巴黎協定》成員,但全球碳交易規則的確立對台灣出口企業形成壓力,尤其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出口企業形成挑戰,特別是高碳排放產業(如鋼鐵、化工)。在國際碳市場標準逐漸成形後,台灣企業需準備應對新的貿易壁壘。
- 能源結構轉型:台灣需需加速太陽能、風能等發展,但現有配套基礎設施(如儲能和電網)未達全球能源轉型需求,要再進一步擴大再生能源佔比,提升電網基礎建設以配合全球綠色能源區的發展目標。
- 資金與技術引進:在氣候融資資金有限且國際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台灣中小企業在技術升級與綠能轉型的資金需求上可能面臨瓶頸,特別是在缺乏政府與國際資金支持下。
- 碳交易參與與報告能力不足:國內碳交易平台尚不完善,企業的碳足跡計算與國際報告標準接軌進程緩慢。
中小企業的建議準備方向
- 加強碳足跡與排放管理:建立碳足跡追蹤系統,參考國際標準(如ISO 14064-1、GHG protocol)定期報告碳排放。若有出口業務,可考慮提前進行碳中和認證以減少國際壓力。
- 利用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中小企業可導入屋頂太陽能板、LED照明等技術,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探索氫能相關技術,參與地方政府的補助計劃以分攤轉型成本。
- 參與碳市場與政府補助:密切關注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提前參與以獲得碳權交易機會。善用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減碳融資補助與技術支持。
- 建立跨界合作與聯盟:與產業協會或ESG專家合作,共享資源與經驗,降低技術導入成本。
- 提升綠色競爭力:將永續目標整合進產品設計與供應鏈管理,吸引注重ESG的國際買家。